兩國越走越近
  中俄處於“歷史最好時期”
  在5月20日啟程訪華前和訪華期間,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止一次表示,目前中俄兩國關係處於“歷史最好時期”,僅從習普會本身而言,這一評價也並不為過:此番在上海的會晤,是一年來兩人第七次謀面,這本身就表明,中俄兩國在許多層面、領域,存在共同關心的話題和利益。
  普京多次訪華,但這一次尤其受到關註。中俄在東海上的聯合軍演也是同天開始,此外中俄商討天然氣合作大單於昨日取得突破性進展,另有約40個其他協議待簽,這一切使普京此訪“沉甸甸的”。
  5·20會晤後,中俄兩國發表了“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進入新階段”的聯合聲明,在聯合聲明中,這一“歷史最好時期”的兩國關係,被定位為“新型國家關係”。
  中國作為新興國家中最大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正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,傳統的歐美市場不僅複蘇進程緩慢,而且存在諸多貿易壁壘、糾紛。資源來源渠道和市場、資本輸出渠道的多元化,是提升“經濟安全”級別的必須;而對於俄羅斯而言,“能源經濟”既難以為繼,也非這個昔日超級大國之所長期甘心,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投資、市場和各項必需品來源,又在烏克蘭危機後、歐美覆蓋面越來越廣的製裁,和各國投資者對俄羅斯投資市場的“差評”下變得難獲保證,在這種情況下,加強中俄間經濟領域合作,就成了必然的選擇。
  “新型國家關係”
  是好伙伴,但不是盟友
  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不是為了對付美國和西方設計的,它是兩國利益結構契合的結果。西方的壓力推動了兩國對這種契合的發現和珍惜。但也應看到,“新型國家關係”並非同盟關係。
  在許多相互關心的問題上,雙方採取了“求同存異,各自表述”的方法,如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,中國堅持了一貫立場,而並沒有“選邊站”;在一系列中方所關心的地緣政治敏感話題方面,聯合聲明也僅用“涉及核心利益”和“繼續相互堅定支持”等概念性語言加以闡述。事實上兩國對彼此關係的戰略考量都是清醒的,普京不久前回答民眾提問時明確表示中俄不會結盟,他的這一說法也是中國高層和外交界的基本認識。中國學界普遍性的看法是,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恰到好處,讓兩國都感覺“舒服”。
  中俄走近不具有對第三方的進攻性,但它對兩國相互支持對方維護本國的戰略空間,避免受到外部壓力的制約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目前的中俄關係基本排除了外部力量實現“包圍”其中任何一方的可能性。
  既要加強合作,又要將合作定位在“務實”、即符合雙方現實利益的前提上,這種“是好伙伴、但不是盟友”的關係,應該就是中俄“新型國家關係”的現實定位。
  (原標題:中俄是好伙伴但不是盟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x09bxeh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